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笔趣阁

笔趣阁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诗词一万首 > 第765章 江淹《杂三言?访道经》

第765章 江淹《杂三言?访道经》(1 / 2)

杂三言?访道经

江淹

百学兮异文,锦派兮绮分。

珍君之言兮皦无际,悦子之道兮迥不群。

澹深韵于白水,俨高意于浮云。

轨贤豪于后学,轶望识于前文。

兹道兮可传,可传兮皓然。

挟兹心兮赴绝国,怀此书兮坐空山。

空山隐辚兮穷翠崿,水散漫兮涵素壑。

海外阴兮气昙昙,江上月兮光灼灼。

东南出兮是一山,西北来兮乃双鹤。

池中莲兮十色红,窗前树兮万叶落。

四壁深兮乃泬漻,左右虚兮如寂寞。

寂寞兮山室,德经兮道袠。

荡魂兮刷气,掩忧兮静疾。

信若人兮先觉,聊与子兮如一。

《杂三言·访道经》赏析

《杂三言·访道经》是江淹探寻道家思想过程中的心灵独白,展现了对道的崇尚、感悟及追求过程中的心境,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
一、主题思想

1. 对道的尊崇与赞叹:开篇“百学兮异文,锦派兮绮分”描绘世间学问繁杂多样,如同锦绣般绚烂却各有分别。在此背景下,诗人笔锋一转,突出“珍君之言兮皦无际,悦子之道兮迥不群”,表达对“道”的珍视与喜爱,认为“道”清晰无垠且卓越超群,远超其他学问,体现对道至高地位的尊崇。

2. 追求道的心境与志向:“澹深韵于白水,俨高意于浮云”表明诗人以淡泊纯净之心追寻道的韵味,将高远的志向寄托于浮云,展现出超脱世俗、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。“轨贤豪于后学,轶望识于前文”则体现诗人期望通过对道的领悟,为后世学者树立榜样,超越前人见识,强调对道追求的使命感与高远志向。

3. 践行道的决心与感悟:“兹道兮可传,可传兮皓然”表达诗人坚信道的可传承性与光明正大。“挟兹心兮赴绝国,怀此书兮坐空山”描绘诗人怀揣对道的执着,甘愿前往偏远之地,独坐空山潜心钻研,展现践行道的坚定决心。诗中对空山、翠崿、素壑等自然景色的描写,不仅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,也反映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,与自然相融,感悟道在自然中的体现,表达对道的深刻体悟与心灵的宁静追求。

二、艺术特色

1. 对比映衬,突出主旨:开头以世间学问的纷繁复杂与道的独特超群作对比,突出道的卓越,使诗人对道的尊崇之情更为鲜明,增强诗歌主旨的表现力。

2. 意象丰富,意境深远:运用“白水”“浮云”“空山”“翠崿”“素壑”“双鹤”等丰富意象,营造出空灵、清幽、高远的意境。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壮美与宁静,更成为诗人表达心境和追求道的情感载体,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的精神世界。

3. 语言优美,富有韵律:诗歌语言优美凝练,“澹深韵”“俨高意”等表述简洁而富有深意。同时,押韵自然流畅,如“分”“群”“云”“文”等,使诗歌具有和谐的韵律美,读来朗朗上口,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。

解析

1. 百学兮异文,锦派兮绮分

- 解析:诗人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知识学问的宏大画卷,“百学”指各种各样的学说、学问,“异文”表明这些学问有着不同的文字表述、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。“锦派”与“绮分”运用比喻,将众多学问流派比作色彩斑斓、花纹精美的锦缎和绮罗,形象地展现出世间学问的丰富多彩、流派纷呈,各有特色,为下文突出“道”的独特做铺垫。

2. 珍君之言兮皦无际,悦子之道兮迥不群

- 解析:在众多学问之中,诗人特别珍视“君之言”,认为其“皦无际”,“皦”表示清晰、明白,“无际”强调这种言论的明晰程度没有边界,寓意其透彻、深远,毫无晦涩难懂之处。对于“子之道”,诗人满心喜悦,因其“迥不群”,即远远超出一般,与众不同,凸显出“道”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、超凡卓越的地位,表达了诗人对“道”的高度推崇和赞美。

3. 澹深韵于白水,俨高意于浮云

- 解析:此句展现诗人追求“道”的心境。“澹”有淡泊之意,诗人在“白水”这一纯净、澄澈的意象中,寄托着对“道”那种淡泊而深远的韵味的追求。“白水”象征着纯净无染的境界,诗人如同在这清澈的水流中品味“道”的深邃内涵。“俨”表示庄重、严肃,诗人以庄重的态度将自己高远的意趣寄托于“浮云”。“浮云”自在飘荡于天际,不受尘世羁绊,代表着高远、超脱的境界,体现诗人对超脱世俗、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,表明诗人在追求“道”的过程中,期望达到一种淡泊高远、不为世俗所累的心境。

4. 轨贤豪于后学,轶望识于前文

- 解析:诗人意识到所追求的“道”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,“轨贤豪于后学”意思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贤能豪杰的行为规范和榜样。诗人认为通过对“道”的领悟和实践,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借鉴,让他们以遵循“道”的方式成为贤能之士。“轶望识于前文”则表示诗人期望在对“道”的探索中,能够超越前人的见识和期望。这不仅体现诗人对“道”的深刻理解和自信,更展现出他对追求“道”的使命感,希望在传承和发展“道”的过程中有所突破,为后人开辟更广阔的精神道路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5. 兹道兮可传,可传兮皓然

- 解析:诗人坚信“兹道”,即此道,是可以传承下去的。“可传”表明“道”具有延续性和普适性,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“皓然”形容道光明正大、清晰明白,没有丝毫隐晦之处。诗人认为“道”不仅值得传承,而且其传承的内容清晰明确,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,这进一步强调了“道”的正确性和重要性,以及诗人对“道”传承的坚定信念。

6. 挟兹心兮赴绝国,怀此书兮坐空山

- 解析: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追求“道”的坚定决心。“挟兹心”表示诗人怀揣着对“道”的执着之心,“赴绝国”即前往极其偏远、荒远的国度,意味着无论路途多么遥远、艰难,诗人都愿意为了追求“道”而不辞辛劳。“怀此书”指心中铭记着蕴含“道”的书籍或道理,“坐空山”则描绘出诗人独自在空寂的山中潜心钻研“道”的情景。在空山中,远离尘世喧嚣,诗人可以更加专注地领悟“道”的真谛,体现诗人为了追求“道”,甘愿放弃世俗的繁华,选择在宁静孤独的环境中深入探究,表达对“道”纯粹而执着的追求。

7. 空山隐辚兮穷翠崿,水散漫兮涵素壑

- 解析:诗人开始描绘所处空山的自然景色。“隐辚”形容山势起伏,连绵不绝,“穷翠崿”表示翠绿色的山峰层峦叠嶂,一眼望不到尽头,展现出山势的雄伟与山林的繁茂。“水散漫”描绘出水流自由流淌、毫无拘束的状态,“涵素壑”指清澈的水流蕴含、滋润着白色的山谷。这里的山水景色相互映衬,翠色的山峦与素色的山谷,灵动的水流与沉稳的山势,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。这种清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诗人追求“道”的外在空间,更与“道”所倡导的自然、和谐相呼应,暗示诗人在自然中感悟“道”的存在与内涵。

8. 海外阴兮气昙昙,江上月兮光灼灼

- 解析:诗人的视角从山中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。“海外阴兮气昙昙”描绘出海外的天空阴沉沉的,云雾弥漫,给人一种神秘、朦胧的感觉。“昙昙”形容云层浓厚的样子,增添了画面的阴沉氛围。而“江上月兮光灼灼”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,江面上空的月亮,光芒明亮耀眼。“灼灼”生动地表现出月光的强烈与清晰。这两句通过对比,将阴晦的海外与明亮的江月并置,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,展现出自然界的多样与变化,也暗示着“道”在不同情境下的存在与体现,如同这明暗交织的景象,需要用心去感悟。

9. 东南出兮是一山,西北来兮乃双鹤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