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次。
地处太原盆地东北边缘,东接寿阳县,西邻太原市,南连太谷区,北靠阳曲县。
作为晋中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关键节点。
同时,作为华北抗战时期的交通要冲,榆次是宝塔与晋冀鲁豫、晋察冀、晋绥根据地物资运输和情报传递的必经之地,境内八缚岭曾作为地下交通站使用。
由于地处太原盆地东北边缘的特殊地理位置,使其成为太原门户,战略纵深价值显著。
也正因如此,小鬼子在榆次部署了大量的部队。
其中就包括常备师团第20师团。
这是第一军主力。
这是日军甲种师团,全师团约21940余人。
该师团装备步骑枪9430多支,轻重机枪645挺,掷弹筒570多具,配备5840多匹马。
重武器方面,有四一式山炮12门,三八式野炮36门,37毫米速射反坦克战防炮12门,轻型装甲车12辆。
1937年7月,第20师团从半岛调入华北,参与平津地区作战。
1937年10月,日军为攻占太原,南路第20师团主力沿正太路西进,与北路第5师团相呼应。
第20师团在娘子关遭龙国守军顽强抵抗,伤亡惨重,后日军调第14师团一部增援。
于10月26日突破娘子关,随后相继占领阳泉、寿阳、榆次,逼近太原。
1938年,日军第20师团参与晋东南地区的“六路围攻”,有3000余人参战。
现在,筱冢义男把第20师团部署在榆次。
显然,他是把所有的希望全都压在了榆次。
成王败寇。
在此一举。
此时。
20师团长叫青木重诚。
在接管了榆次后,青木重诚把整体的防御进行了升级。
青木重诚手指着地图上的汾河与铁路线,将防务核心锁定在“一河一铁一垣”的地理骨架上。
用几天的时间织就了一张让八路军攻坚部队付出惨重代价的防御网。
日军首先把榆次城分为三个防御圈层,每个圈层都紧扣地形特点。
最外层是“汾河警戒圈”,他们利用汾河在榆次城北绕流的天然屏障。
在河岸高坡上修了12个混凝土碉堡,每个碉堡里都架着九二式重机枪。
这种重机枪射程达800米,能覆盖河面300米宽的区域,而且碉堡之间的射界互相交叉。
只要八路军从河面或河滩接近,就会陷入交叉火力。
为了防止八路军夜间偷渡,日军还在河岸每隔50米埋一盏电石灯,灯柱上绑着铁丝网。
铁丝网下埋了触发式手榴弹,一旦碰到就会爆炸。
十分歹毒的设计。
同时,中间层是“铁路封锁圈”。
正太铁路从榆次城东南穿城而过。
日军把铁路两侧50米内的房屋全部拆毁,修成开阔的射击场。
同时,还在铁轨上焊了钢板,做成临时的机枪阵地。
他们用九六式轻机枪搭配掷弹筒,组成“机动火力组”。